- 发布日期:2024-12-09 13:52 点击次数:116
116、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漂荡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不渴,无表证,脉千里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(《伤寒论》.第61条)。
作家:蒋远东
下之后,外寒随下药而下、入于肾阴,其阴更阴,更阴的肾阴又得大当然之阴气合营,其阳必衰。阳已衰,而又复发其汗就是又夺其阳也。未发汗前,阳虽已衰,但此衰阳在太阳之气的协助下还能与阴抵挡,昼日而漂荡不得眠;《厥阴病全篇》第338条讲:伤寒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肤冷,其东谈主躁无暂安时者,此为脏厥,非蛔厥也;蛔厥者,其东谈主当吐蛔,此为脏寒。今脉微而厥者,厥阴之脉也;昼日漂荡不得眠者,脏厥也。
到了晚上,阴气助盛阴与衰阳抵挡,衰阳失去了昼日之阳气的辅佐,到了晚上衰阳依然毫窝囊力与盛阴抵挡,是以夜则安静。安静者,不厥也,故知此微脉亦属厥阴之脉。以其不呕不渴,不厥也;亦无表证者,无阳也;脉千里微,身无大热者,病在厥阴也。当与干姜附子纯阳之品,在厥阴之地救其肾阳也,而不是与甘草干姜附子汤,即四逆汤在少阴之地以救其肾阳也。
第60条讲,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,脉轻微,是以然者,以表里俱虚故也;此伤寒者,少阴伤寒也。下之后,复发汗,其脉从轻微至微,是少阴转属厥阴,阳已尽矣。是以,不呕不渴者,病依然到极阴之地了;病到了极阴之地则无表证也,是以脉千里微,身无大热。
干姜附子汤是四逆汤去甘草,以甘草能缓中故,是以用干姜附子汤以救肾阳与刻退却缓之地,而不是缓其中,回阳救逆也。因为,这其中的脉微不是少阴病,而是厥阴病。脉轻微是表里俱虚,是气血俱虚,而脉微者,无阳也;此脉依然千里到了似有似无的地步了,病在厥阴。
《辨脉法》讲:筋骨取而得之者,谓之千里;浮中千里极无力,按之且小,似有似无,谓之微也。第346条讲:伤寒六七日(邪传厥阴之时也),(厥而)不利(是阴邪未盛),(若)便发烧,(尚在不死。今六七日不利,忽)而(下)利,其东谈主(发烧)汗出不啻者,(是阴盛于中,而阳一火于外),有阴无阳也,主死。
干姜附子汤的药名就是方名,如若是少阳下利,加葱白,名白通汤;如若利不啻,厥逆无脉,干呕而烦者,白通汤加猪胆汁(汤名)主之;服汤脉暴出者死,微续者生,见《少阳病全篇》315条。
干姜附子汤方:干姜1两,附子(去皮、生用、破8片)1枚。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顿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办事,通盘骨子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骨子,请点击举报。